走过的2006年,对于中小型涂料企业来说,可谓是雪上加霜的一年。原材料上涨,技术上遭遇环保令,生产上碰到安全令,让众多企业举步维艰。涂料行业发展到现在,形成了强者愈强,弱者越弱的局面。曾经,行业内推行过以市场换技术、以市场换管理的游戏规则,它在短时间内对于涂料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,但随着事情的逐步失控,众多中小型企业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了一定的市场。2007年无疑将延续去年的残酷竞争,无论承认不承认,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那么,如何才能柳暗花明迎来又一春呢?
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瓶颈
让我们来看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。
生产企业多,规模小
目前中国大约有一万家涂料企业,主要分布在珠三角、长三角、环渤海地区。而其中大部分企业属于中小型,由于涂料行业具备生产投资少、见效快、用工少、好掉头等特点,于是各地纷纷上马,形成蜂拥而上的局面。各自为营,互相残杀。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生产模式,一个企业可以有十多个甚至更多的产品品牌,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,市场冲击力不大,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,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。
重复建设,恶性竞争严重
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急于求成,又不进行市场调研,听见风就是雨,而导致了无序发展、重复引进、重复建设的问题。一段时间内乳胶漆走俏,大家纷纷上乳胶漆流水线;某段时间内,木器漆利润高,他们就马上转变生产方向。而每一次转变,势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。市场竞争完全表现为恶性竞争,你在某地发展了经销商,我就杀过去诋毁你的产品;你的价格偏高,我的价格就略微降低。涂料企业集中的地区,这样的现象尤其严重,业务交叉进行,竞争白热化,增加了管理难度,造成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资源浪费。
科研力量薄弱,产品技术含金量低
很多人说,在产品质量上,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与国外品牌相抗衡。这有点夜郎自大了,记者曾经走访过众多中小型企业,有的竟然只有一个工程师,还天天游手好闲没事情干。有的厂长就是工程师,看看他们进的原料就明白,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能与国外品牌抗衡呢?当然,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叫板洋品牌,毕竟是少数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,怎么降低原材料成本,抬高生产产品价格,获取利润,才是他们天天琢磨的事情。总体说来,中小企业技术投入相对较少,核心技术不足,创新能力薄弱,产品同质化严重。
融资渠道少,抗风险能力弱
中小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比较缺乏,绝大多数情况下,并不能优化经济订货量,只能在增加采购次数的同时进行生产。这样势必增加各种成本,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,而融资渠道又不顺畅,很难获得政府部门或者银行的支持。大部分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,生产销售财务一手抓,抗风险能力差。行情不好了,关门大吉,行情好了,从头再来。
贴牌生产,打擦边球现象严重
很多企业致力于打擦边球,贴牌生产,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生存,扩大市场占有率,看到市场上国外品牌吃得开,就仿效国外品牌。名字几乎差不多,无非去香港或者台湾注册,说成某某品牌大陆生产基地或者授权生产之类的,更为严重的是,打边球的企业连包装、名字都不改变下,就将产品推向市场。这样操作的后果可想而知,企业谈何发展。
五招迎来中小企业发展的春天
中小型企业如何突破发展桎梏,记者以为,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先生存后发展
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先生存,后发展,一个企业连生存都无法保障,谈何发展?我们天天喊着打造品牌,有几个中小型能够真正的打造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品牌?所以生存首先放在第一位,如何让企业更好的生存下去,才是重中之重。很多企业采取打擦边球的办法,但这不是长久之策。据消息透露,国家有关部门在今年会出台一些政策,针对打擦边球的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。想要生存下去,就要从市场上获得信息。大的企业具备流水线生产或者批量生产的能力,小企业应该走专而精的道路,不能不讲实际情况一窝疯跟上。目前,部分中小企业不在产品性能上下功夫,而是在包装上动脑子,怎么好卖就怎么包装,甚至仿照外国知名品牌的包装。产品的性能与开发是国内中小型企业的短处,但不能为了压缩成本,采用劣质原料,低价竞争,以获得市场。企业想生存,必须搞好市场调研,知道客户的需求,从量的生产转向专而精的道路。
人才是第一生产力
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,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因素,这包括决策者的运筹帷幄,眼光独到;公司员工的勤恳努力,不断提升;工作团队的团结一致,上下同心。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同样的公司,同样的项目,最终往往因为人的因素而相去甚远。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。
人才的缺乏是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,集中体现在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两个方面。至于技术人才,一个工程师就解决了产品的配方。记者曾经去过一些涂料厂,竟然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:生产工人决定着什么时候开工。细问之下才明白,由于薪水问题,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工人,工厂来了定单要生产了,工人就以薪水低为理由罢工。更为可笑的是,甲厂的搬运工到了乙厂竟成了工程师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,如何留住人才,或者发现人才,培养人才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。几乎所有企业的大门随时都为销售人员打开,但人才来了,却不能够干长久。很多企业对于销售人才这样描述:有人能把黄土卖成金,有人能把黄金卖成土。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。
提高产品质量
企业的竞争手段主要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两个途径。记者曾经参加过很多企业举办的经销商会议,几乎所有的经销商一致认为——质量是最为重要的。有的经销商这样说道:我们不管你是什么品牌,首先企业得保证产品质量。在价格失去优势的情况下,质量便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,有了好的质量,再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运作,可以在国内市场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品牌也逐步形成。
建设企业文化
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,生存问题解决,打造品牌便是接下来的重要任务,也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,企业文化的建设无处不在。企业文化的性质,决定了其外在表现十分广泛,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的企业精神、经营战略、经营宗旨、人才观念、指导思想、质量方针、人际关系、员工教育等各个方面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讲经营之道,培养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。由此可以看出,企业文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,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、不容忽视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灵魂,树立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企业理念,可以不断鼓舞员工的士气,激发员工的创造力,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,同时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。如果企业在发展之初久具有前瞻性,重视企业文化建设,塑造一个强势和个性的企业文化,那么企业文化将会大大促进企业快速、健康地发展。许多大企业成功的范例都表明,这些大企业无不是在它创业之初,就开始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。
并购与资源重组
目前我国上万家涂料生产企业,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现象。中小型涂料企业,低水平重复生产、后续研发技术力量不足,导致了这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年下降,企业生存面临困境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涂料市场登陆,我国涂料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中小型企业通过并购和重组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。纵观全球涂料跨国公司的发展史,就是一个不断并购的过程。当初,正是荷兰阿克苏公司和瑞典诺贝尔公司的合并,才造就了今天全球涂料业的第一霸主。
最近的华润并购案硝烟已散。如何打破国内企业的生产格局,不仅仅是大企业面临的问题,也是摆在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。有条件的涂料企业应该抓住时机,有计划地对现有企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。通过兼并、合并、收购、出售、置换等多种方式,获得企业发展中所需的各种资源,协同作战,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。一味地单打独斗下去,很难支撑多久。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提出了“十一五”涂料行业的发展目标,主要有:大力扶持中国涂料名牌产品和企业,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;支持大企业集团的成长,力争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,百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,使排名前30位的企业集团的产量和销售额在行业中的比重超过60%,淘汰大多数小企业等。如果不想处于被淘汰之中,企业之间并购和资源重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重组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科学地运作。只有规模,没有后续发展力量保障,重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。
随着涂料行业战略转型期的到来,无序竞争的状态将发生重大变化,会由有形的产品竞争、营销竞争、技术竞争、人才竞争等物质层面的竞争向无形的思想层面竞争转变。
2007年仍旧是竞争激烈的一年,原材料近期价格不会下跌,环保、安全将彻底融入企业生产之中。中小型企业如何发展,如何突围,是摆在每个决策者面前的首要问题。